现在这种变化,无非是和奥地利接触久了,学习到了奥地利官僚们的捞钱技能,比国内的同行们进步了,知道悄悄的干。
可以想象,进化后的俄国官僚战斗力会有多么恐怖。
以沙皇政府的监管能力,俄军方国际采购部门靠利益输送捞钱多半是监管不到,要不然也无法成为俄国政府中最清廉的部门。
甚至因为法律不完善的关系,很多隐晦的捞钱的套路,在俄罗斯帝国恐怕都构不成犯罪。
捞钱归捞钱,这帮官僚也是发挥了作用的,起码为俄军武器装备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对,应该是为奥地利军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
因为工业技术的缘故,俄国人的武器生产成本一直都居高不下,不仅次品率高,就连产品的性能也不稳定。
无论是国营军工厂的官僚,还是民营军工企业的资本家,都讲究利益最大化。
购买生产线,只是做做样子应付上面检查,以便从政府手中抢订单。
自己组织生产成本太高,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事故风险,大家默契的选择走私。
不要以为俄军武器装备出问题,就不需要追责了。只不过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俄军的承受能力要高一些,故障率太高还是要追究责任的。
事实上,普俄战争时期就有很多资本家因此而掉脑袋。沙皇政府手中的大部分国有军工企业,都是当时抄家没收来的。
刚开始大家还遵守规矩,进口的都是新装备,后来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大家默契的选择了用更廉价的二手装备代替。
反正换个说法就行了,二手装备不存在的,都纯正的俄罗斯帝国产品。
看起来有些偏旧,那是兵工厂认真负责,对每一款武器都经过了千百次质量测试。
如果不满意,还有刚出厂的武器装备可供选择,只不过没有经过性能测试,质量无法保证。
这个选择题很好做,试用过后大家知道该怎么选。就算是知道有问题,看在卢布的面子上也没有问题了。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奥地利军方将武器更新换代时间都提前了,以保证到了俄军手中看起来不是太旧。
事实上,就算是按国际交易价格打折卖,这个价格也够武器生产成本了,部分武器还有得赚。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多赢的选择。奥地利军方节省军费开销,俄军保障的武器质量,俄国官僚、资本家捞到了钱。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奥地利,弗朗茨肯定要大开杀戒,可是发生在俄罗斯帝国,他就选择性的没看见。
毕竟俄国官僚这么玩儿,对奥地利也是有好处的。假如哪天俄奥两国翻了脸,俄军的军工体系马上就会现出原形。
……
阿富汗战场,距离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沙皇政府预想中的偷袭自然是失败了。
英军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早早在边界上构筑了防线,侦察兵更是四处撒,根本就不给俄军机会。
不过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实力,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战斗,安德胡伊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这里不是英军防守的核心,从战略上来说,俄军最佳的进攻路线是沿哈里河进攻赫拉特,然后顺流而上进入阿富汗腹地。
然而,奥金涅茨上将就不是一般人,赫拉特自然属于进攻范围之一,但是突破口却放在了安德胡伊。
俄军临时指挥部中,奥金涅茨上将关心的问:“阿富汗抵抗组织联系上了么?”
毫无疑问,在他的战略计划中,阿富汗抵抗组织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在他看来阿富汗抵抗组织能够让数十万英军束手无策,自身的实力绝对不弱,不利用起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负责联系工作的青年军官洛兹尼萨上校,无奈的回答道:“司令官阁下,联系是联系上了。
只不过阿富汗的抵抗组织出乎意料的多,光我们联系上的抵抗组织就有二十七家。
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情报判断,阿富汗地区的抵抗组织不会低于一百家,甚至有可能超过两百家。
名义上他们归埃米尔国王领导,实际上这些组织之间早就自行其是了,根本就不受约束。
因为宗教的缘故,这些抵抗组织之间的关系也不怎么和谐,想要把他们整合起来几乎不可能。”
“一百家”、“两百家”,这样数字直接刷新了奥金涅茨上将的三观。按照他的估计,阿富汗抵抗组织最多也就两三家。
毕竟组织太多会导致力量分散,相互之间很难进行配合,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现实却恰恰相反,阿富汗抵抗组织就是散装的,没有任何统筹各自为政,一样搞得英国人疲于应付。
“要是整合起来,岂不是能够……”
这个诱人的念头刚刚诞生,就被奥金涅茨上将给掐灭了。俄军这次过来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给阿富汗人送温暖。
本质上来说,英俄两国都是侵略者。只不过现在占据阿富汗地区的是英国人,俄军自然不介意竖起解放阿富汗的大旗了。
一旦赶走了英国人,俄军同样也是要占领阿富汗地区的,这是沙皇政府已经定下来的国策。
在这种背景下,阿富汗抵抗组织就只能当炮灰用,未来还是要清理掉的,壮大他们的力量,就是给自己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