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殖民地本土化——相忍为国(2 / 2)

这也是为什么奥属非洲上面农场、种植园遍地,而其它欧洲各国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蛮荒。

不是各国政府不努力,问题是移民不愿意去种地,为之奈何?

犹豫了一会儿,丹尼尔伯爵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大不了削减粮食产量,改种经济作物,这个损失并不大。

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这点儿代价他还是愿意付出的。为了把终身制贵族变成世袭封地贵族,他已经投入太多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出乱子。

……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国议会争执不休的时候,奥属非洲代表在帝国议会中做出承诺: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过后,不向欧洲大陆出口粮食,冲击国际粮食价格。

转折点出现了,即便是最反对非洲本土化的议员,这个时候也没意见了。

只要能够保住国内的粮食价格不受冲击,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了。至于别的产业,非洲殖民地还没有冲击奥地利的资格。

在维也纳的大移民战略下,奥属非洲可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人工成本比本土都高,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工业可言。

未来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了。能够把非洲大陆发展到赶上本土的地步,弗朗茨估计做梦都会笑。

大不了欧皇变非酋,有那么大一片基业,足以支撑帝国的百年霸业,再往后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世界变化那么快,谁知道人类哪天就冲出了太阳系,又或者是运气不好文明提前夭折了呢?

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1866年9月1日,奥属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议案在帝国议会全票通过。

代表团们的承诺,也被写入了法律中,成为了本土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此扫清了奥地利海外殖民地本土化的法律障碍,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殖民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能随便什么偏僻角落,都拥有本土化的资格。具体限制条件,这就需要政府仔细研究了。

帝国议会的决定通过报纸扩散了出去,从维也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散。心情大好的弗朗茨提笔写了一篇《相忍为国》,高度赞扬了奥属非洲代表团的做法。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不是弗朗茨在幕后遥控,而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一让步,或许付出的代价不算大,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打消了国内农民阶级的担心。这个群体或许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不高,可是他们人数众多。

现在奥地利的农业人口依然有近三千万人,只有这个群体稳定了,帝国才会稳定。

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冲击粮食价格,广大农民自然不会反对帝国本土再扩大一些。

《相忍为国》的诞生,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宣传口号。

这不是弗朗茨文章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在拍马屁。主要还是政治正确,有助于消除地域矛盾。

当然,这是建立在弗朗茨提出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人提出来的,估计浪花都溅不起来。

这是成功者的特权,看看奥地利的地图就知道了,现在他已经是当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