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盯上徽商(1 / 2)

朱由校倒也能理解,出门带个一线明星和带个三线明星的吸睛程度自然不可相提并论。

无视了这些人的目光,朱由校脸上带着笑容直接迈步走进了皇家书院。

虽然眼前的这一幕并不是朱由校所希望的,也不是他想看到的,但是无所谓了,今天到这里来就要保持一个开心的心情。

事情很快就会处理。

朱由校的目光虽然没有看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却都在看着朱由校,甚至有人开始向四下打探,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只不过没有人认识朱由校,一时之间也没人知道朱由校是什么身份。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不明身份,看起来排场不小,一看就是身份不寻常,自然没有人跑上来找事。

朱由校也乐得自在,带着人在扬州的皇家书院里面溜达。

说起来,扬州的皇家书院的环境非常好,建造的时候肯定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过这个也应该,毕竟这里是扬州的盐商建造的。在大明,什么人最有钱?

也就是他们这些盐商了。而且这是他们用来收拢人心的地方,自然是要舍得下本钱的。虽然现在归了朝廷,但是地盘和建筑还是他们的。

一边向前走,朱由校一边看向身边的魏长生问道:“这里当初书院改革的时候,有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他们就那么愿意交出来吗?”

“回陛下,他们很配合。”魏长生连忙说道。

虽然魏长生不知道为什么,可他却知道陛下这么问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就直接把结果说了出来。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魏长生实在是没有什么发言权,那个时候他也不过刚到扬州,对于扬州的很多事情,他都不清楚。

别说上面的事情了,下面的事情魏长生都还没摸清楚。高层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够打探的,他只是知道一点点基础的情况。

当时,朝廷的人来了之后,扬州的这些盐商非常痛快就答应了下来,直接就把书院献了出来。

事实上,他们非常配合,而且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无论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忙;甚至在没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找一些事情做,让书院改革之事变得非常顺利。

魏长生当时还没感觉到有什么,毕竟那个时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加上在扬州待了这么久,对扬州的上上下下也足够了解,魏长生已经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那你知道在这里面做主的是谁吗?”

魏长生知道皇帝要问什么,说白了就是问这些盐商之中谁说了算。

魏长生说道:“回陛下,在扬州这个地面上,最大的盐商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山西的王家,祖上就是做食盐生意的。”

这个山西王家,朱由校很清楚,其实就是当初三边总督王崇古他们家。他们家一门好几个兄弟,做官的也不少,把持了整个三边地区的市场。

要知道,当年大明建国的时候,那些地方驻军的人都是要运粮食过去的。朝廷自己来损耗大、效率低,于是就交给了商人。

当时就有了很好的一个政策,商人把粮食送过去,在守军那里换取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回到地方的盐场买盐,然后再卖掉。

在这个过程当中,朝廷得到了赋税,边关的将士得到了粮食,盐商得到了盐引赚到了钱,属于一个三人赢的局面,这是当时朱元璋制定的政策。

可人都是贪心不足啊,盐商们可不想这么干,运送粮食过去太累了。于是他们想到了第二个办法,在边关弄了一大片土地,找人在那里耕种,每年把粮食直接收割了给边关的将士送过去,然后商人拿着盐引去买盐。

这个行为促使了边关的人口大增,土地也得到了大开发。这就是当时的商屯,效果很好。

可是后来盐商们还是不满足,这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利润也小。所以他们又干了另外一件事情,鼓动官员和朝廷,让他们直接用银子买盐。

说白了就是不管边关的那些将士了,我们也不给边关粮食了,直接给朝廷银钱。

这些盐商把原本为朝廷办事的属性直接转换成了商业属性,而盐商彻底就趴在了国家的身上吸血,成了一群蛀虫,毫无贡献。

而当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大肆行贿给朝廷的官员、勋贵和勋戚,让他们把这个条件答应下来。

来答应这件事情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弘治皇帝,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那个被称为仁君的皇帝。

除此之外,这些盐商还鼓动皇帝,说用银子来买盐可以给朝廷增加赋税,但其实这个钱都是从边关的将士身上面克扣下来的,盐商拿大头,给朝廷一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