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收获(1 / 2)

将血 河边草 1797 字 29天前

北狩之行,太子殿下收获颇丰。

在大同,太子殿下还主持了一段时间河东政务。

因为河东的三位主官,宣抚使张锋聚不去说,就算接任河东宣抚使之职不久,但他在河东军中呆的不是一年两年了,向来有着威望,所以,河东大军,不用太子殿下操心。

但河东布政使,河东按察使几乎同时离任。

太子殿下正逢其时,于是,顺势接手了一段时日河东政务。

这对于一位太子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得,又十分宝贵的一次经验。

所以,太子殿下这半年在大同过的很充实。

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大同正是营建大同行宫,说起来建了有些年了,但到大秦成武六年,才算动真格的。

至于工程进度嘛,想快也快不起来。

营建宫室所费,朝廷国库出一部分,皇家内库出一部分,地方出一部分,其余缺额,由晋国公府补齐。

瞧瞧,出资方这么多,你也就能知道,大同行宫想要真正建成,不知得到猴年马月了……

太子殿下到了大同,看了一圈,对此事本来不太满意,想要说点什么,立即为周围人等∽所劝阻。

事情可以做一点,但使劲儿往里掺和,就太不成熟了。

这里在建大同行宫不假,但初衷你得明白。

当初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和河东宣抚使赵石商量之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名目,最初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从朝廷手里多要些银钱。

朝廷那边儿明白吗?自然是明白的。大家心知肚明。有着默契,大同行宫也就开始建起来了。

实际上,那会儿送到大同的行宫花费,多数都进了地方官府的口袋,不然的话,河东的元气不会恢复的这么快,也不会成为边塞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

之后几年,大同这里终于能喘过口气来了。

又因为有其他考量。行宫终于动工,而且,地方上这次高高兴兴的接下了行宫修建之责。

不要说什么劳民伤财之类的东西,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十几二十年可能也完成不了,对大同府周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流水般的银子花出去,到了什么地方?还不是河东百姓手里?

这里面的因果,就不用赘述了,大工程对地方的益处,自古以来。其实并无多少区别。

不同之处只在于,帝王和很多人。都将此事当做了纯粹的政治任务。

天下人奉养皇家,理所当然。

所以,百姓徭役,无所酬答不说,还有人在中间上下其手,讨上官欢心,或是从中大发横财,规定期限,残民以逞,最终弄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天下民怨沸腾。

当然,朝廷国库也不是不掏钱,但掏钱的地方永远不是给劳役百姓的,而是给皇帝从各地征收精美物什,填充宫室所用。

这么一来,还有什么好事可言,昏君佞臣的形象也就鲜明了起来。

说起来,大秦这里也没那么温和仁慈……

但这些年,罪役之法已然深入人心,一旦动用劳役,不论朝廷,还是地方官吏,都不会做的太多。

金人降卒,草原战俘,以及攻打后周时虏获的后周军兵,就成了修建大同行宫的主力。

其余人等,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补偿。

而且,河东上下,没太将此事当正事儿来办,有钱有人,修的就快些,没钱没人,修的就慢些,朝廷也不来逼迫,官吏还算清廉。

再加上来到大同的商旅,以及陆续开办的矿场,作坊,又有那么多的驻军,没多少良田可以耕种的大同地界,百姓们反而正在迅速的富裕起来。

太子殿下这里,自然有些不满意,他来到大同,想要看到的和预期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但事实上,他看到的却是这里“人浮于事”,冷冷清清的小猫两三只。

这怎么成?

好在,陪同人等中间有明白人,只是没有料到,河东这边做的这么过头罢了,连点掩饰都没有。

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过来,柳世源回京述职,郑铎离任,同样回京另有任用,有如此疏漏,也就不算奇怪了。

实际上,不光是河东上下,连他们自己,也没将大同行宫的修建当做此次北巡的重点。

不过太子殿下有点恼怒,那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