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谋算(2 / 2)

将血 河边草 1709 字 29天前

才思泉涌不假,却已无精力顾及其他,别说收徒,便是入宫讲学的机会,都退却再三。

而且,像他这样的士林人物,最不愿跟勋贵牵扯在一起,既于声名有损,也于仕途有碍,毕竟那会儿老摄政王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

于是婉拒了岳侯所请。

但顾及岳侯情面,还是将少年叫到身前,教授了几日,算是勉强收了个门外之徒。

不过就在这几日间,少年之聪颖让他大为震惊,这才真真正正开始考虑,收个入室弟子。

但错过就是错过了,这回是人家不愿意了。

因为少年有个刚强的母亲,在他露出这个意思之后,其母言于其父曰,我儿自小聪慧,又兼心胸气壮,此时已显峥嵘之态,日后必为我家麒麟儿。

那刘某人说弃便弃,说收便收,此等人,变幻无常,教导我儿才学也就罢了,这品性嘛……不如另择良师。

岳侯深以为然,遂拒之。

其实,这只是外间传闻,实际上,他有所忌讳,岳侯何尝不是如此,上门求情是一回事儿,老师上门求为子师又是一回事儿。

这中间的奥妙,若非聪明人,是绝对咂摸不出味道的。

最终,岳侯携子离京,再未在京师耽搁。

数十载过去,老者已经满头华发,当年的少年也已堪堪买入暮年。

但世事变幻,谁也说不清楚,如今老者不过一乡间隐者,名望虽高,但实是托庇于岳氏之下,若非如此,朝中许多人,怎会容他这样悠闲度日?

而当年的少年人,却已成为朝廷栋梁,大周最稳固的那根支柱。

所以,岳东雷还能以师礼待他,已足欣慰,求不来其他了。

而且,他这把年纪,些许言辞之争便如春风拂面,不萦于怀。

“待使者归来,瞧瞧这番和议到底若何,再说吧……”

这话说的有气无力,不是气恼岳东雷无礼,显然是未对所谓的和议抱有多少期望。

当然,这也并不奇怪,多少年了,大周和契丹人,和女真人,甚至于和西夏人,和南唐,和秦人,定下多少约定,恐怕没人能数的清。

但……说起这个来,没有那个周臣会志气昂扬,因为除了对着南唐时总能稍稍占些便宜之外,其余多为委曲求全之议。

说起来就让人心酸。

不过就此也转开了话题。

而岳东雷的谋算,也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西秦上将之首领兵河洛,反而又可趁之机,换了旁人,许就无功。

这样的思谋,够他们琢磨一段时日的了,而他们思量的,则是围绕于此,可能朝野内外,又要议论几番,到时旁人问起,自己该怎样作答?

又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来说话?

这就是周臣的苦恼之处,什么事情,都和战和两议脱不开干系,求战还是求和,变来变去,只有站对了位置,才能避免危及自身。

所以,当语涉和议时,三个人都明智的沉默下来,自己思量也就罢了,说出口来,自成立场。

说起来也是可笑,三个人都算是坚定的主战派,也都想着收复河洛,但各有顾忌,却无法战和之事详做讨论。

不得不说,这样的朝争氛围,真的很诡异,同时,也明白的显示出后周弱势之态。

进了园门,从人自有人招呼。

三个人行在曲曲折折的小径上,听着鸟雀悦耳的鸣叫,感受着暖暖的夏风,呼吸着林木间清爽的空气,满眼苍翠,曲径通幽,心情不自主的便舒缓了下来。

小童在前引着路,庞澜终于忍不住,笑着道:“此去可是文思雅舍?”

老者眨巴眨巴眼睛,“相美好记性,前些时,在那边开了一处池塘,种了些荷藕,你们来的早些,若到盛夏,方能显出那里的别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