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大案(2 / 2)

将血 河边草 1682 字 29天前

皇帝陛下震怒,中书震怒,枢密院随即调羽林卫入城……

士子们发泄完了怒火,有些胆子的顿时开溜,胆子大的,则在贡院内徘徊,当密密麻麻的羽林卫围住了贡院,里面竟然还有数百名士子未曾离去,被羽林卫一一拿下。

这个时候,才是朝廷上下焦头烂额的时候。

拿这些胆大包天的士子们怎么办?成了朝廷上下最大的难题,千余秦人士子,都逃不了干系,难道都一一捕拿问罪不成?

科考案一旦爆发,麻烦就麻烦在这里,牵扯太多,而大秦正在用人之际,显然不能将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国家栋梁的士子们都问了罪……

即便是罪魁祸首周清,也不好处置,论罪当斩,这个毫无疑问,但斩了周清,是不是就是,朝廷承认了这次科考有着舞弊,是不是要重考一次?

朝廷重臣们都是苦笑,重考一次,名次怎么来定,之后蜀人会不会也闹起来?这些年为安抚蜀中,费了多大的力气,难道要前功尽弃?

两难的问题,足够让人头疼欲裂……

更让人头疼的是,西北战事方酣,还牵扯了朝堂重臣们极大的精力,哪里还有工夫细细处置此事?

于是,朝堂上下,一片沉默,是的,连争吵都没有,谁都不愿就此事什么,谁又都明白,不可能将如许多的士子都治了罪。

但你如果了这话,上官或者陛下一定会问,那么最后如何处置?可有两全其美之法?你又该怎么回答?所以,在想出办法之前,不如不。

连同门下平章事李圃,都纠结不已,因为皇帝陛下已经再三垂询中书,让他们拿出章程来。

拖了一段时日,终于,身在城外的靖佳大长公主带病去了皇宫,为士子们求情。

巧的是,西北战事,中路大军在西北诸路兵马总管,大将军赵石的率领之下,一战而定灵州的战报传了回来,无形中帮了朝廷大臣们的大忙。

有了这个捷报,很多事情便迎刃而解了。

陛下龙颜大悦,赦士子之罪,不过朝廷自有法度,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子脱不了干系,被拿问下狱,以示朝廷威严不可侵犯。

当然,这都是对外的辞而已,谁也不知道,皇帝陛下是不是真的龙颜大悦,反正,朝廷要的也就是这么个理由,以保全朝廷颜面。

至于一应考官,只周清周大人倒了霉,轻忽国事,激起士子哗变,撕碎文榜,冲击贡院,等等罪名一一列数,当即便被论了斩刑,这也是大秦第一位因为科考案而被斩首的主考官……

但朝廷列数的罪名,却没有半句舞弊之言,其他考官,也都不问,这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主考都掉了脑袋,副主考以及其他考官,却都毫发无损,连申饬之言都没有一句。

所以,朝廷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此次科考虽然闹的如此不堪,但结果朝廷却认为是公正的。

这事发生的前后,真的很奇葩,但若知道详情,也便能理解朝廷这么处置,确实比较恰当……

不可能重考,也不可能重处所有考官和士子,只能给个相对明晰的结果。

但这一次的事情,并非蜀人的胜利,作为征服者的秦人,朝堂之上,蜀人官员开始感受到了来自秦人的敌意和警惕,若之前这种感觉也有,但并不会如此清晰明确。

经科考案之后,蜀人官员开始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和排挤,而他们,又多是些下层官吏,十几年过去,他们还无法在大秦朝堂上发出太多自己的声音。

这让之后几年,蜀人官员多数在朝堂上无法立足,而到地方为官,也屡屡受到刁难,步履维艰之际,很多蜀人官吏对此次科考案都是感官大变,要知道,这次科考案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很多蜀人官吏还都拍手相庆来着。

由此,此次科考案晋身为官的蜀中文人,之后面对的不是光耀门楣,也非荣华富贵,他们受到了秦人和同为蜀人官吏的一体排挤。

他们中多数人,之后宦途,都止步于府县两级,毫无晋升的希望和机会,只有那么一两个幸运些的,终老于翰林院罢了。

实际上,对于蜀中文人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只是现在没人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