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分封(三)(2 / 2)

将血 河边草 1613 字 29天前

战争的消耗,对于汉人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对于草原上来说,轻一些,但普通牧民也要背负沉重的战争所带来的损耗。

这也便让只靠放牧为生的草原部族,根本无法产生成规模的职业军人,因为负担不起。

汉人总将胡人视为虎狼,实际上,他们是分外脆弱的,也许一场风雪,就能让许多部落消失在草原上,胡人的南侵,多数都是因为迫不得已,为了自己的生存,汉人一旦固步自封,处于守势,胡人的作战方式也就显得可怕了起来。

其实,自古以来,一场胡人和汉人的战事下来,多数时候,胡人都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每一场战事过后,都将有部落消失在草原上,只是汉人无法,也不愿关注罢了,他们总是警惕警惕再警惕,却很少愿意了解北方的敌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汉人的疆域实在太大了,北方翰漠之地,便无法顾及周全。

反正,经过半年的时间,以李刑为首的秦军将领,都是明白,与其招募鞑靼战士,不如依照草原的规矩,将他们编成一个个千人队,自成一体,来的合适,起码,照眼下的情势,是这样的。

不需要注重那些作战的细节,只需要这些各部战士能够听从秦军的指挥,用他们最擅长的战术,为秦军打开胜利之门。

这样的提议,早已有之,但关键之处,却还是在于,鞑靼人各部首领参战,往往是以部落为作战的基本单位,大大小小,令出多门,指挥体系混乱的一塌糊涂。

这也就需要梳理出明确的指挥体系,换句话说,就是要挑选出一些将领,来代替这些部落首领们发号施令。

而赵石也正准备用这个冬天,来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让鞑靼人真正成为秦军征战草原的有力臂助,而不是一窝蜂冲上去的乌合之众。

俗话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李之问的进言,让赵石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想法,谋士和幕僚的重要性和他们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祭礼上的变化,让赵石更进一步,分封出了三个万户,一个千户,将来,他们便是他麾下鞑靼人的将领人选。

而他们回去之后,必定也要挑选一些得力之人来辅助自己,这些人必将成为他们的亲信,在鞑靼各部中拥有威望之人,这样一来,鞑靼人作战时各部将领人选,便很容易便能得到战士们的认同,并愿意在他的麾下作战。

还是那句老话,赵石所做的一切,不为千秋万代,只为明年的战事在做着诸般的准备,这个目标一直没有变更过。

也许朝廷上会有一些议论,认为他这个大将军有着篡越之嫌,若是有意构陷的话,甚至可以延及谋反之事。

但那也只能是臆想罢了,根本不可能发生。

一来,他是大秦的大将军,如今地位,更在诸将之上,临阵封几个胡人将军,算得了什么大事?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就算是镇抚一方的宣抚使,宣慰使等地方重臣,若是军情紧急之下,或罢或杀,也只在他一念之间,何况这里还是北方草原,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二来,赵石已经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大秦朝廷,封上一个草原汗王,估计也就是极限了,想要多封一些官职,根本不可能,如今大秦朝廷对于草原部族的态度,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顾及不来,只能保证其起码的恭顺,获得名义上的好处,振奋大秦上下人心,至于落在实处,还是任其自治而已。

那般说来,不如由自己来真正的控制鞑靼人,将其收归麾下,朝廷要的,只是一纸文书呈上去,还不是得任凭大将军施为?

也许在将来,会是一桩罪状,但只要他赵石尊荣不改,这点小事,根本与他无损。

三来,这也完全可以推到鞑靼人的头上,等到不颜昔班回来,让他上书大秦朝廷,封上几个万户,根本不曾到过草原,也根本不明白草原部族风物的朝堂重臣们,最大的可能,就是欣慰于大秦威名远播,竟让胡人敬服。

至于其中大将军赵石出了多少力,又在其中有着怎样的好处,他们哪里会清楚?估计也没人愿意去弄个清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