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冲锋(1 / 2)

将血 河边草 1615 字 29天前

一场战事往往由许多细节组成,当这些细节连结在一起,就构成了战争的主体,顺便也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成武三年三月,大将军赵石统兵继续向北,这也让汉人的触角在数百年之后,第一次伸向了草原。

乍一看上去,好像太过着急了些,因为中原腹地的汉人各国还在割据争雄,北方女真人的金国和党项人为主的西夏虽都老朽,却还存于世上。

而强盛的秦人,却在占据了巴蜀,河洛,河中,河东大片疆土之后,并没有趁着各国慌乱之机,再行征伐,而是由大同边镇毅然向北,将自己最锐利的刀锋挥向了草原胡人。

这是让许多人都想不到的,甚至于大秦内部也出现了许多反对的议论,朝堂上重新响起了弹劾大将军赵石的声音,有的人引经据典,想让当今陛下明白,只有在同一了中原天下之后,才能对草原胡人动手,这是千年以来从不曾改变的事实。

也有的人,头头是道的向陛下进言,只有在天下一统之后,得天下之物产,纳四海之英杰,才有那征讨胡人,让万邦来朝的实力。

而领兵的将军们,在眼红于大将军赵石的功绩之外,话却少的多,因为赵大将军在军中的威望已然没有任何人能够企及,朝廷的大将军们或与其友好,或冷眼旁观,或本就是赵大将军之旧部。

些许异声,根本还没传不到朝廷大臣们的耳朵里,就已经被人压下了。

这般一来,对于朝堂大臣们的一些论断,皇帝陛下也就好应付了许多,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有的则是当即便受到了斥责,成武皇帝陛下,对赵大将军的维护,向来是不介意摆在明处的。

而在他登基之初,便坚定的站在了以李圃为首的鼎革派的后面,这是让许多以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认定机会即将到来的人不曾预料到的情形。

与景兴皇帝偏重于制衡,帝王心术让人高深莫测,时时提心吊胆不同,成武皇帝登基之后,一系列的手段大开大合,虽失之于细腻,但却让那些他信重的大臣们倍感安心。

现如今,皇帝陛下的姿态十分的鲜明,这也给大秦朝堂迅速稳固下来奠定了基石,景帝在位时,许多人养成的,小心翼翼,揣摩帝心,宁肯不做,也不犯错的习惯,不知不觉间,渐渐消失在了朝堂之上。

而以李圃为首的改革派欢欣鼓舞之下,也迅速放开了手脚,甚至于许多人私下里认为,当今陛下比起先帝来,更有雄主之风范,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贤明君主。

不过当李圃将谋划已久的关于袭爵之制的改动放在成武皇帝面前,请求陛下御览的时候,成武皇帝早有预料般略略看了一遍,便淡淡的以稍后再议为由,给压了下来,甚至没有给出什么提示。

这个时候,许多人才明白,陛下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一切,也许能够对陛下有求必应的,只有一位,那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大将军,其他人再受信重,也不会如赵大将军一般,让陛下言听计从。

而远在草原的赵石,对于朝堂上这些风波,并不知晓,也并不在意,他要的时间其实也并不多。

对鞑靼人卡勒部的这场征伐,其实很简单,而鞑靼人的内乱已经持续了数年时间,在这内乱之中,鞑靼人的实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已经差不多失去了立足于草原的根本。

作为鞑靼人内乱的罪魁祸首,卡勒部,背靠实力雄厚的乃蛮部,虎视云中,云外草原,看上去风光无比,事实上,便如许多鞑靼人诅咒的那样,他们已经不配称作为鞑靼人了。

他们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汗王,背上了背叛者的名声,之后又为乃蛮部征战,有了乃蛮部走狗的称号,尤其是他们借助乃蛮部的力量,击破麻里部这样的鞑靼人大部的作为,也给他的名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大多数的鞑靼人,已经不将卡勒部认为是他们的同族,背信弃义的名声一旦背负起来,想要拿掉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卑鄙这两个很少用在豪爽直接的草原人身上的词,却实实落在了卡勒部的头上。

甚至于卡勒部内部,都已有了分裂的迹象,像忽难这样卡勒部部落首领,可不是一个两个,对于卡勒部王帐的失望情绪已经在这些部落首领的心中积蓄,就算秦人铁骑没有来到草原上,照这么下去,卡勒部分裂的日子其实也已经不算远了。

在卡勒部王帐中坐着登上鞑靼人汗位的美梦的卡勒兀儿图以及他的长老,亲信们并未认识到这一点。